2012是不是世界末日?

在電影以及媒體的大肆放送下,2012確實是帶了點不詳的氣息。

但與其擔憂不可知的未來,為何不把握當下做出更多有意義的事?



雖然我們居住的地球並不是那樣的美好,這已經不再是個秘密。

但現今物質豐饒的程度,是我們歷史上前所未見的,

而透過科技的改革,一系列的變化,我們對於未來其實還有很多憧憬。 



plain-me 在追求實體上的成長之餘,也希望能夠對社會付出與回饋,

經濟上的成長固然讓人欣喜,不過唯有付出所得到的快樂才是永恆,

同時這也是 plain-me 的初衷。 





這次的閱讀分享主要著重在「改變」上,改變環境與貧窮-兩個現今最重要的議題之一,

而想要改變問題,必定要先理解問題的根源,接著才能夠提出合理的解決方案,

  

因此我們將書籍的分享分成三部分,並且以了解以及解決問題為導向劃分:

一、問題根源了解

二、解決問題的概念與建議

三、問題解決辦法與創意





一、問題根源了解 

如前言所述,唯有清楚了解問題的來源,才能根治這項狀況。  

不論是書籍中所談到的貧窮、糧食、或是環境問題,都是如此。  







《資深記者化身底層階級180天》

作者隱姓埋名以中年之姿,深入了解失業的痛苦,

從中我們了解到失業者的困境, 因為失業所以只能屈就於部分的工作,

而這些工作往往都是工作環境惡劣,或是距離長遠,所賺的錢甚至還抵不上油錢,

而這樣的惡性循環,也讓底層階級的人們越來越向下沉淪,最終無翻身的餘地。  



除了工作本身之外,找工作的情況、就業服務中心的政策、失業者的現況,

也都在討論與體驗當中。

  

作者親身體驗了半年餘的時間,也漸漸被失業者的恐懼所襲擾;

雖是經歷但作者以記者專業角度描寫,客觀闡述不加入過多私人情感,讓人感同身受。  









《來自咖啡產地的急件》

許多人每天起床就是一杯咖啡,咖啡也成了開啟一天的最重要的儀式。

本書揭露了許多咖啡業者不會告訴你的事;當我們啜下那一口微苦微甘的飲料時,代表著許多人的付出。 

我們熟悉的連鎖門市咖啡一份可以上百元,但是追朔到源頭那杯咖啡所使用的咖啡豆,

可能僅需要不到十元 (當然,我們明顯高估了)。



作者深入咖啡栽種地,並撰寫此書宣揚公平貿易的原則,

希望讓我們每杯咖啡都充滿了美味之外,多了份愛與正義,

也希望藉由消費者的選擇,可以導正那價值錯亂的市場。









《糧食戰爭》 

身處在台灣是幸福的,幾乎每一處鄉鎮都有傳統的市場,販賣著當季新鮮的蔬果、肉品,

我們很難想像西方大都市中對超市的依賴,一旦超市關閉所產生的民生問題是相當可怕的。

如作者所述,超市標榜著消費者有選擇的自由,但是已經經過事前篩選過的超市,還有資格這樣說嗎?



當全球有許多人體重過重時,也有數以萬計的農民、貧民們,因為買不起食物而餓死,

我們聽聞過許多饑荒,但現實是有更多人是因為買不起糧食而逝去,在我們身處的富足社會中,

確實是相當難以想像。



本書描述範圍甚廣,自糧食栽種、農藥使用、基改作物,到農作物銷售,現代化食品…等。

內容廣闊,包山包海,確實需要一點時間消化與整理,如果想要開始對糧食議題多點了解的話,

本書著實提供了一個很好的開頭。







二、解決問題的概念與建議

了解問題後,我們需要知道怎樣著手解決問題,

透過對的方法,達到兩全其美的解決困境。











《綠色EQ》 

當綠色成為愛護地球的代表色,我們對環境保護的相關知識又成長到了怎樣的地步呢?

《綠色EQ》 告訴我們相當多的環境保護知識,當然,我們需要開始把它視為常識了,

花上一天時間,了解地球現在面臨的環境難題,以及可能的解決辦法,十分有趣。

   



《從搖籃到搖藍》  

讓人摸不著頭緒的書名,書名上所指的「搖籃」,指的正是孕育生命的地球本身。

  

我們是否曾經想過為何樹上掉下的落葉不算是汙染? 因為落葉會變成其他生物的養分,

而這些養份最終會滋養樹木,最終成為一個正面的循環。



因此作者提出了我們的科技是否能達到這樣的模式,

我們製造的手機就算丟掉,也不會造成汙染,而會被大自然分解,進而成為對環境無害甚至有益的循環。

聽來不可思議,但確是作者的願景,也是他們所努力的方向。

 





三、問題解決辦法與創意 

解決問題的方法該如何誕生?

我們需要投入多少成本才能解決問題? 成效如何?

這都是我們所需要考量的,有創意的解決問題,達到最低的成本且擁有最好的效果,

正是我們為何閱讀,需要學習的地方。 







《馭風男孩》  

馬拉威,是威廉長大的地方,他們家附近沒有自來水、沒有電,家徒四壁,是最佳的形容詞。 

威廉經常得餓肚子,更遑論就學了。家中沒有多餘金錢可以提供他念書,唯一能依靠的便是圖書館中的書。

  

一本由圖書館借來的機械書,改變了威廉的一生,

他運用了手邊僅有的資源-破銅爛鐵、破銅爛鐵、還是破銅爛鐵,以及唯一的自然資源,風。 

一個夢想開始在他心中萌芽,他要利用不會間斷的風,點亮家鄉的屋子、校園,與未來。



有如奮鬥記一般的故事,讓人感動異常,

資源都在我們身邊,就看我們怎樣去發揮與運用。

威廉的故事便是創意與努力的最佳寫照。 









《窮人的銀行家》  

1976年,鄉村銀行計畫誕生了,而這展開了社會企業的新頁。



何為社會企業?由維基百科上的解釋為:

社會企業就是其投資主要用於企業本身或者社會。與一般其他私有企業不同的是,它不只是為了股東或者企業的擁有者謀取最大的利潤而運作。社會企業從事的是公益性事業,它通過市場機制,來調動社會力量。。 



  用簡單的話說,便是取之於社會,用之於社會,回饋於社會的一種商業機制。



尤努斯先生創立的鄉村銀行主要是貸款給貧窮的人們,

因為尤努斯先生發現到今日的信用機制,幾乎是為了富有的人們而創立的;

貧困的人們因為沒有可供抵押的物品,加上並沒有"信用"可言,根本借不到錢。 



而這些人們不是需要多大數目的錢,而僅僅是幾十美金,但他們透過今天的機制,這輩子都得不到這筆錢,

雖然這筆錢可能可以改變他們的一生,但銀行家們以及他們的規定根本不在乎這一切。

  

尤努斯先生發現了這矛盾的地方, 設計了一套新的流程,提供貧窮人們小額借款,

讓他們能做些小生意,脫離貧窮者越來越窮困的循環,重新掌握到自己的人生。

而讓大眾最難以置信的是這鄉村銀行的還款率竟高達百分之九十五以上!



鄉村銀行不只改變了當地人的命運,也開始慢慢推廣到其他地區,

讓更多人獲得了更多的機會,也讓世人開始反思我們現行的商業機制,到底可以會帶領我們走向何處?







這次分享了一些書籍,但都只有簡單帶到要題,並沒有深入去探討,

是因為閱讀之所以有趣乃在於你親身參與其中,透過作者的領頭抽絲剝繭,

逐漸將題目明朗化,慢慢吸收這些過程。



plain-me期待自己在社會上所能扮演的角色,

也或許哪天可以找到成為社會企業的契機,帶給我們更多的機會,

也改變更多事情,本次的分享,就到此告一段落。



有興趣的朋友,也歡迎來台中店翻翻書。